哥几个,那张照片,你们都看到了吧?
一个闷热的南方傍晚,灯光昏暗的野球场,围得里三层外三层。
场上一个两米多的大个子,汗珠子顺着明显圆润起来的脸颊往下淌,背心紧绷着,勾勒出已经和“职业球员”不太沾边的轮廓。
他背身单打,一个笨拙但实用的转身,把球放进篮筐。
周围一阵叫好,夹杂着手机摄像头的咔嚓声。
要不是那张还带着几分稚气的脸,谁敢认?
这不就是张明池嘛,那个曾经在CBA冠军之师广东宏远被寄予厚望的“小巨人”。
才22岁,本该是涨球的黄金年纪,怎么就“沦落”到这儿了?
网上铺天盖地的“可惜了”,跟不要钱似的。
可惜啥?
是可惜他没能在CBA的板凳上从22岁坐到28岁,然后拿着一份不痛不痒的遣散费,去人才市场跟刚毕业的大学生抢饭碗吗?
说真的,第一眼看到他发福的身材,我心里也“咯噔”一下。
在职业队那会儿,球员的身体就是一部精密仪器,体脂率恨不得拿显微镜看。
现在这“幸福肥”,说实话,比我过年回家一趟还放纵。
但这又能怪谁呢?
成年人的世界里,自律这玩意儿,一旦没了外部的强制约束,就跟蒲公英似的,风一吹就散了。
让我们把时间倒回一两年前。
彼时的张明池,还是宏远青年队闪亮的璞玉,身高2米13,臂展惊人,是杜锋指导眼里的“未来”。
可CBA这地方,尤其是广东宏远这台“冠军机器”,最不缺的就是未来。
它高速运转,没功夫等你一两年慢慢开窍。
上赛季场均1.5分,这串数字冷冰冰地贴在他身上,像个撕不掉的标签,宣告着他在这个顶级名利场里的尴尬位置。
你不够快,不够狠,不够稳定,甚至……不够会看眼色,那么对不起,后面有的是比你更饿的年轻人排着队。
张明池的离开,与其说是“被弃”,不如说是一场心照不宣的“体面分手”。
当你的名字在战术板上已经小到快看不见时,自己走,总比被请走要好看得多。
这故事耳熟不?
当年顶着“国青得分王”光环的高尚,不也是同样的路子?
在广东队万众期待,然后辗转几队,最后泯然众人。
职业体育这碗饭,端的就是个“要么成王,要么滚蛋”的狠劲儿,没有中间地带给你温情脉脉。
所以,张明池现在选择的路,真的算“堕落”吗?
我倒觉得,这哥们儿可能比咱们这些敲键盘的活得通透。
别小看广东的“野球场”,那根本不是咱们楼下大爷们活动筋骨的养生局,那是个活生生的“江湖”。
各路老板组队厮杀,为的就是个面子。
退役国手、前CBA球员、打不上球的凶悍外援……各路神仙在这里“下凡”,一场球的出场费,从几千到上万,那都是实打实的现金。
张明池顶着“前宏远队员”的光环,往那一站,就是活招牌,绝对是老板们眼里的“抢手货”。
这叫什么?
这叫“降维打击”。
在CBA,他是食物链底端的边缘人;到了野球场,他就是能决定比赛胜负的“大腿”。
在这里,他不用再看教练的脸色,不用再担心一次失误就被换下,更不用在赛后刷着手机看球迷的口诛笔伐。
他要做的,就是把球弄进篮筐,然后拿走属于他的钱。
简单,纯粹,甚至有点原始的快乐。
我们总习惯用一种“宏大叙事”去衡量一个运动员的成败,仿佛没拿到总冠军、没进国家队,他的人生就是失败的。
可谁规定了人生只有一条路可走?
在CBA的金字塔尖固然风光,但在更广阔的市井江湖里当个“土皇帝”,未尝不是一种活法。
至少,他还在打自己热爱的篮球,并且,这项热爱能让他吃饱饭,甚至活得挺滋润。
当然,我们怀念的,可能是那个还没来得及完全绽放就被迫转向的“可能性”。
我们总幻想着他能兑现天赋,成为广东内线的又一根顶梁柱。
但天赋这东西,有时候也得看命,看机遇,看性格。
张明池的故事,只是CBA这个庞大生态里无数被“优胜劣汰”掉的案例之一。
下一次,当你在某个闷热的夏夜,路过一个灯火通明的野球场,听到周围观众为一次精彩进球爆发出震天呐喊时,不妨多看两眼。
说不定,那个在场上呼风唤雨、享受着国王般待遇的“野球王”,就曾是某个你我当年扼腕叹息过的“CBA弃将”。
他没活成我们期待的样子,但或许,他正活在自己最舒服的状态里。
股票杠杆5倍,石家庄配资公司,正规的实盘股票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