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周在马尼拉,菲律宾和韩国开了联合防御合作委员会会议,说要把军工合作再往前推一步;菲方船只又在南海靠近仁爱礁,中国海警现场喊话、压制、驱离。时间点挨得很近,劲头都指向一处,外购武器配合海上动作,一内一外连着走。
先看会上的内容。菲方公开讲了研发、技术转移、生产配套要打通,还要在后勤、教育、培训上加码。韩国这边表态积极,愿意把成熟的东西拉给菲方用。因为这个,菲律宾可以少走弯路,直接上手,省钱省时间。接着看细节,关键还是可落地的项目。
早些时候,菲防长特奥多罗访韩,会见韩国防长安圭伯,双方说要把去年的伙伴关系再扩大。菲方与韩企围绕FA-50轻型战机追加合作签了文件,后续还谈海军装备。FA-50维护成本低,起降场地要求不高,飞行小时能堆起来,适合菲空军当教练兼战斗。同样的思路,是快补短板。
再说海军,韩国船厂这几年替菲律宾造舰进度不慢。两艘新型巡防舰在建,交付窗口定在2025年以后陆续进行,还有近岸巡逻艇、导弹快艇方案在讨论。这些船不大,但数量一多,就能撑起近海常态巡逻。结果就是,补给、伴随、拍照取证,都更顺手。
动作不只军购。美菲“肩并肩”演习这两年持续扩容,课目从陆上防区延伸到近海拦截和联合侦察,日本、澳大利亚派人参演或观摩,韩国也派观察员。马尼拉用这种“合练”放信号,强调联动。舆论上不断放大“风险”,为后续海上举动找托词。
海上怎么走?菲律宾延续“小步试探、反复消耗”的路子,围着仁爱礁做文章。大家知道,菲海军把马德雷山号搁在那是1999年的事,后来就靠小船补给,时紧时松。然后这两年明显加码,频次更高,船型更灵活,还常带媒体上船。目的很直接,就是累积存在。
中方的回应一路跟着升级,但仍然按执法节奏来。海警船编队常态在场,喊话、拦阻、变向、喷射水炮,手段从轻到重都有。今年之前多次在仁爱礁、黄岩岛一线用水炮警示,外界都看到过画面。再说海军,远区有舰机巡航,近区有快速反应,形成配套。因为这个,菲律宾每次硬闯,代价都在上升。
制度层面也更清楚。中国海警新的执法规定自2024年6月中旬起实施,外籍人员非法进入、从事敏感活动,依法可以采取扣留等措施。规矩立在那,船一靠近,就有依据、有流程。结果就是,灰色地带的操作空间被压缩了。这比喊话更实在。
把镜头拉回马尼拉。外面拉队友,里面也没闲着。马科斯与杜特尔特家族的联盟在2023年就散了,随后火药味一直在加。最近,副总统莎拉公开说,会继续准备针对她的弹劾案辩护,她提到相关动作可能拖到2026、2027甚至2028年。她的话外音是,政治攻防不会停。
简评一句,这种内斗会分走精力。军购可以批,演习可以排,但法案、预算、地方协同要靠人盯人。老杜阵营在基层还有号召力,省、市两级有人站队。马科斯想把军队、舆论、司法三条线一起握紧,不是哪天拍脑袋就能办到。
回到南海这块水面。菲方想靠“外购+合练+小步闯”的组合拳往前挪一步,但每一步都要在中国海警的船首前停住。中方不追热点,盯的是节奏和节点:补给窗口、潮汐条件、天气元素、媒体到位情况,然后再决定现场强度。掰手腕到比的是谁能稳住手、算准点。
装备这头,中方也在往前推。福建舰已经进行多轮海试,海军新舰常态化巡航,海上无人装备投入增多,岸基监视网更密。还有,和周边海上力量的沟通渠道没有断,既守原则,也留接口。因为这个,“不让事升级、但不让人得手”可以同时做到。
外部援助能撑多久?韩国能给的,多是成熟平台和工艺,美国、日本、澳大利亚能给的,多是训练、情报、部分武器。但海上对峙是天天的活,燃油、维修、船员轮换都要钱。同样,中方也在算账,但底子厚,调度快,现场力量随叫随到,这决定了碰面时谁说了算。
接下来一段时间,看三件事:一是菲方是否继续高频闯仁爱礁;二是联演是否从“看一看”变成“做更多”;三是马尼拉内部是否继续互掐。只要这三条没变,中国的应对也不会变。船到点上,先喊话,再压制,必要时升级,按部就班。
记者在曾母暗沙北侧见过一个画面:傍晚时分,海面风不大,一艘灰白的中国海警船缓慢横越,一名执法人员拿着扩音器反复播报,远处的一条小艇想靠近又犹豫,最后调头离开。下一回,它会在什么时间、用什么办法再来?
股票杠杆5倍,石家庄配资公司,正规的实盘股票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