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周五,国家电投围绕新能源产业发展再召开了一场内部会议,总经理栗宝卿、副总经理陈海斌等高层悉数到场,议题直指当前核心痛点:存量提质、增量做优与智慧场站建设;会议强调——“提质增效是集团补短板、强弱项,提升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抓手”。在新能源行业进入“精耕细作”新阶段的当下,这家全球光伏装机量“八连冠”的巨头,正主动给自己戴上效益“紧箍咒”。
战略转向:
“光伏为王”到“均衡发展”
曾几何时,国家电投在光伏领域一骑绝尘。然而自2024年下半年起,其投资重心悄然生变。一组数据耐人寻味:2024年国家电投新增风电装机近1000万千瓦,同比增长19.06%;而同期新增光伏装机增速放缓4.58%。更引人注目的是资产运作——据不完全统计,2024年至今该集团已累计转让26家新能源公司股权,多数涉及光伏业务。
光伏资产“失宠”的背后是收益空间的持续收窄。2024年起,浙江、山东等20余省密集调整分时电价机制,将光伏出力高峰时段划入“用电谷段”,部分省份电价下浮幅度高达60%~90%。叠加用地收紧、消纳难题,曾经躺着赚钱的模式难以为继。中央巡视组曾经更是直指其光伏产业“大而不强”,要求处置亏损项目。
面对严峻形势,国家电投在2025年初提出“均衡增长战略”。譬如,风电成为国家电投新发力点。2024年其风电开工与海上风电核准规模均创历史新高,累计风电装机达6059万千瓦,距“风电一哥”国家能源集团仅一步之遥。2025年上半年,国家电投风电核准量达6027.25MW,赶超势头强劲。
存量“紧箍咒”:
一分一分地抠效益
当扩张步伐调整,存量资产的精细运营成为生存关键。“一分钱”提质增效专项工作,正是国家电投自我加压的缩影。根据国家电投“一分钱”提质增效专项工作半年报显示,2025年1~6月,集团度电成本同比降低超1.2分钱,其中新能源、煤电降本显著。
在精打细算控成本方面, 燃料战线通过提高长协兑现率、控降物流成本、加大低价煤采购等措施严控成本。内蒙古公司察哈尔新能源公司“一分钱”专项工作成效斐然,上半年发电量21.72亿千瓦时,同比增长18.04%。
在老场站焕发新生方面,针对低效场站,内蒙古公司专项治理挽回损失电量占发电量6.7%;中国电力对风机共性缺陷集中治理,故障电量同比下降0.5亿千瓦时,并通过提升预测精度增发电量约0.9亿千瓦时。
在智慧运维提效率方面,五凌电力在湖南区域打造新能源“2小时工作圈”,实现“场站集群、人员集中、技术集享”,人均运维容量达1.4万千瓦,达到行业领先水平。集团层面加速构建“集中监控、区域维检、产销协同、少人(无人)值守”的现代智慧运维体系,截至6月底累计完成120座智慧场站改造。
“通过要素挖潜、产业提质、市场营销、投资管控四维并进,集团上半年提质增效工作取得了实效。”国家电投财资部有关负责人的总结。
增量“紧箍咒”:
严守承诺效益生命线
如果说存量是“节流”,增量则必须“优生优育”。国家电投对新增项目念起了更严格的“紧箍咒”。在7月14日的中国电力年中经营工作会议上,“严守新投项目承诺效益”被置于突出位置。
中国电力明确要求:严格项目复核优选,全力控降整体造价,深化项目全周期管理。其大别山项目成为标杆——作为华中首个通过500千伏线路并网的光伏电站,该项目严格执行工程进度、质量、安全、成本“四大控制”,在湖北麻城打造多能互补百万千瓦新能源大基地。
在集团层面,增量做优聚焦“全寿期成本领先”。3月的年度专题会强调“加强全寿期各环节精益化管理”。上半年集团深入推动“六个标准化”落地,工作总体完成率超80%,以“深、严、精、优”标准把控项目建设各环节。一个例证是:国家电投5月31日前投产新能源超预期140万千瓦,实现“能投尽投”与“效益优先”的平衡。
“紧箍咒”背后:
行业进入深水区
国家电投的战略调整,远不止风光投资比例的此消彼长。通过电投产融(000958)置入国电投核能股权,打造A股第三大核电平台;推动远达环保(600292)收购五凌电力、长洲水电股权,整合优质水电资产;成立电投国际统筹海外能源业务。一个涵盖光伏、风电、核电、水电、煤电乃至氢基能源的立体能源矩阵正在形成。
当电力央企巨头主动断腕转型,背后折射的正是行业底层逻辑的巨变。随着电力市场改革深化与全电量入市时代的到来,新能源行业已从“跑马圈地”的规模竞赛,无可逆转地进入“精耕细作”的效益比拼时代。国家电投念响的“紧箍咒”,既是头部企业对国家提升央企核心竞争力的战略呼应,更是为穿越行业深水区备下的生存法则——唯有向每一分成本要空间,向每一度电量要效益,向每一项投资要回报,方能在新能源的下半场持续领跑。
行业激荡,不进则退。当“绿电之王”带头念起效益紧箍咒,整个新能源产业该醒了——规模为王已成往事,质量与效益才是未来。
股票杠杆5倍,石家庄配资公司,正规的实盘股票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