雍正帝登基后,为了改变朝廷人才匮乏的状况,特地增设了一场恩科考试。正是在这次科举选拔中,王文昭、尹继善和刘墨林三位杰出人才脱颖而出,被朝廷选拔录用。
之前几期我们已经进行了详尽的分析,在这三位杰出人才中,王文昭以其深厚的学识和稳健的行事风格脱颖而出。按常理推断,身为状元的他本应得到雍正帝的特别青睐。然而,实际情况却与此相反,雍正帝对刘墨林更为看重,尽管刘墨林多次给他带来麻烦,不守礼法,且与百官关系不佳,但他对刘墨林抱有极高的期望。
王文昭与刘墨林相较,二者之间有何差距?在八王议政、宫廷争斗之际,他为何既反对新政策的实施,又率先挺身而出,坚定地支持雍正帝?
杨角风在谈论《雍正王朝》系列文章时表示,令人不解的是,王文昭为何能成为状元,试想,在八王议政逼迫皇帝退位之际,他究竟做了些什么?
一、
王文昭、尹继善与刘墨林首次亮相之地为伯伦不归酒楼,在那短短的几分钟内,剧情便将三人的性格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。
常言道,同类相聚,志同道合。来自贵州的王文昭,来自满洲的尹继善,以及本地的顺天府人刘墨林。这三位都是举人中的翘楚,彼此间的才华相互吸引,最终他们走到了一起。
在这三人当中,刘墨林尤为喜欢引人注目,他行走间总是居于中央,两旁的同伴则仿佛是他的随从,左右相伴。他之所以能如此,一来是因为他生于斯长于斯,对京城的地貌了如指掌,二来他性格开朗,外向活泼。因此,在三人小团体中,他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核心,无论是游玩还是其他事务,往往都是由他来决定。
正因为这样,三人站在伯伦不归酒楼与那位神秘道士相遇时,刘墨林主动上前交谈。然而,他过于张扬,言语间流露出轻蔑之意,这惹怒了神秘道士,最终导致他遭到了道士的惩罚,被贬为探花,成为了三人中的末尾之人。
甚至,众人参与会试时显得过于显眼,身着华服的刘墨林因此被拦住并遭到搜查。
尹继善身为满洲镶黄旗的显赫人物,身份尊贵,按常理他理应成为众人关注的中心。因此,在会试结束后,他主动提议,让大家先去尽情享用美食,泡个舒适的热澡,随后回到旅馆美美地睡上一觉。
毕竟身为旗人贵族,尹继善在三人之中堪称财力最为雄厚,他的消费观念与贵州出身的王文昭相比,显然超出了后者所能负担的范围。
洗个澡吧,我觉得我们还是算了吧;至于大吃一顿,咱们手头确实紧张,看来还是早点休息为好。
二、
实际上,从文化素养的角度来衡量,刘墨林无疑超越了王文昭与尹继善,因为他成功攻克了苏舜卿所设置的琴棋书画四项难关。
这也使得刘墨林在内心深处坚信自己并不逊色于王文昭。因此,当那位神秘道士在酒楼中宣称眼前的三位学子是当年的科举三甲时,刘墨林感到十分自豪,就连跑堂的伙计也跟着夸赞他们是科举三甲。
结果神秘道士有点生气,回了一句:
“探花何必见疑?”
刘墨林的面容瞬间变得阴沉,尽管他明白这仅是推测,然而当他得知自己并非状元,而是名列第三的探花时,内心仍感不悦,心想这位道士似乎对他有所轻视。
“你说我是今科探花,那么他们二人中谁是状元?”
王文昭的名字被提及,他当时显得有些发愣,等回过神来,他随手写下了一个“因”字,示意那位神秘的道士来猜测。
那道士确实非凡,口称国内独步,不过是考取了状元。尹继善和王文昭听后,不约而同地点了点头表示赞同,然而此举却让刘墨林心中不悦,他紧接着反驳道:
“我也写一字,看你如何判断?”
他一气之下,也跟着写下了“因”字,是啊,同样书写“因”,咱们来比一比,王文昭的“因”是否更似状元的“因”,而我的“因”又是否更贴近状元的“因”?
实际上,在殿试中,刘墨林对王文昭的不满显露无遗,他甚至特意选择了率先交卷,意图在成绩上超越对方。因此,当他在最终结果中未能如愿以偿,失落之情不难想象。
三、
与刘墨林敢于突破传统、彰显自我风格的做法相异,王文昭则显得较为恪守规矩,正因如此,当刘墨林提出要去窑子游玩时,他才会表达出反对的态度。
“算了吧,朝廷有制度,还是不去为好!”
这也反映出,王文昭并不倾向于接受变革,因此,从心理层面来看,他对雍正帝所推行的新政持保留态度。尽管如此,他是个把想法深藏心底的人,尽管对新政有所不满,但在形势所迫之下,他并未公开发表任何看法。这进而使得,在雍正帝的心目中,他的地位远不及那般无条件遵从且呼声最高的刘墨林。
或许是由于长期养成的习性,在雍正年间,每当新科的三位状元、榜眼、探花一同步入官场之时,王文昭与尹继善依旧紧随刘墨林之后,处理各项事务。
在剧中,他们虽然只有寥寥数次的同框画面,但刘墨林依旧位于中央,而王文昭与尹继善则分列两侧。例如,孙嘉诚以天象异象为理由弹劾年羹尧,结果被雍正帝派遣至大殿前跪地祈雨。当时,刘墨林走在最前,王文昭与尹继善紧随其后,还有众多清流官员一同守护。
孙嘉诚不幸遇害,年羹尧成为其罪魁祸首。此后,众人纷纷为他搭建灵堂以示哀悼。其中,刘墨林亲自带领王文昭与尹继善,一同前往灵堂进行吊唁,并负责守护。
实际上,他们此时依旧与那些清流人士为伍,因他们同是通过科举选拔而步入仕途,在利益追求上彼此一致,且并未产生任何争执与纷争。
然而,自雍正帝命田文镜在河南实施“士绅同役,同缴粮赋”的政策以来,二者间的关联已发生细微的转变,再也无法恢复往日的局面。
四、
当时,尹继善被委以重任,前往田文镜处协助实施新政策,而刘墨林与王文昭则选择留在京城。
刘墨林这个人物,前两期我们已经介绍过了,他特别擅长于阿谀奉承雍正帝。这样的行为也无可厚非,因为昔日的神秘道士曾为他占卜,他不是还刻了一个“因”字吗?那位神秘道士曾言:
刚才状元公信随手勾勒出一个“因”字,看似无意为之,而你却是刻意书写“因”字。在“因”字下方添上一“心”字,便构成了“恩”字,你若想高中,必须得到贵人的恩赐。
这位贵人是雍正帝,他在殿试期间想方设法讨好雍正帝。不仅如此,在微服私访之际,他不仅公然赞誉雍正帝为当代佛陀,而且自称日日拜佛,对雍正帝大献谄媚之词。
刘墨林之所以能够达到今日之成就,全赖雍正帝的扶持,因此在处理新政事宜时,他必然会竭力迎合,想方设法地夸赞新政的种种优点,并指导众人该如何积极响应。
实际上,若非田文镜行事过于急躁,刘墨林不至于遭受清流一众的集体指责。毕竟,新政策触及了清流派的核心利益,而他们又发现弹劾的奏章竟遭拆毁,顿时情绪激愤:
这份折子清晰地揭示,即便是我们这些出身于科举甲第的士人,竟然也难以与那位严厉的酷吏田文镜相提并论!
令人惊讶的是,在雍正帝的眼中,他们竟然连田文镜都不如,不仅呈报的折子被驳回,就连李绂也遭到了贬职。
由于刘墨林先前曾为田文镜美言,激怒了那些急于表达不满的清流,他们便纷纷对他展开了指责……
五、
正因如此,急眼了的清流们,开端无差别进攻,他们给刘墨林诬陷的罪名是:
“还有那个刘墨林,望风梯荣,取媚皇上……”
那么,此刻也是清流一员的王文昭,有没有随风使舵,跟着这群人一同弹劾田文镜,弹劾刘墨林呢?
虽然,剧中没提,但是从结局来看,就算王文昭没有上折子弹劾这俩人,但从他的心目中也是支撑清门户的。
由于这件事的后果便是,雍正帝把领头的三位,李绂、谢济世、陆生楠都送上了砍头台。其时,几乎在京的一切官员全都跪在殿外求情,连刘墨林都跟着弘历跑了过来。
可惜,当刘墨林也跪下求情时,没有一个官员乐意跟他跪在一同,都自动绕到了一边。而这群官员中,其实也有王文昭,他其时并没有站出来挺刘墨林。
之所以这样说,是由于后来送李绂回乡时,便是王文昭带队,来给李绂敬酒。从他后来一招手,大家都散去的情形看,他已然成了继孙嘉诚和李绂后,第三任清流首领了。当然,隐藏的首领是三王爷胤祉,只不过很多时分他不便于说话。
也便是说,阅历了这件过后,王文昭也觉得刘墨林干事有点过火,太没准则。也会把李绂被罢官,谢济世和陆生楠被砍头,其间很大的责任怪到刘墨林头上。
所以,他才会瞅了一眼还跪在地上想敬李绂酒的刘墨林,摇摇头,走了!
六、
从那之后,王文昭跟刘墨林就再也没有出现在一个镜头里了,直到大结局。
而雍正帝收拾完清门户之后,总算决定借助整理旗务的时机,向老八胤禩开火。也由于王文昭此刻现已成了清门户的实际首领,他才有时机参加八王议政那场朝会。
只不过,其时的刘墨林现已被雍正帝派去,陪同弘历游江南了,所以这场朝会给了王文昭足够的发挥空间,他也成了第一个站出来力挺雍正帝的人。
要知道,其时在场那么多官员,大都是不发话的,毕竟在状况不明朗之前就站队,今后会死得很惨。这一点,在八王议政逼宫失败后,雍正帝心痛之余,也提到了:
“朕悲伤的,不是胤禩他们逼宫乱政,朕悲伤的是,这么多朝廷官员居然一个个袖手旁观!”
是啊,这么多朝廷官员全都袖手旁观,而本就对田文镜推行的新政有意见的王文昭,为什么不怕死,敢站出来顶嘴这些旗主王爷呢?
这个问题也很简单!
在八王议政逼宫失败之后,老八胤禩当着世人的面讥讽雍正帝,说他若不是皇上,底子赢不了:
“你看看这满朝的文武大臣,除了一个你曾为他掌过灯的王文昭,还有这两个高官厚禄的军机大臣,还有这个废了的老十三,还有谁替你说话?”
这也说明,雍正朝恩科考试选拔的人才,的确不是老八胤禩的人,而是皇上的人。
七、
由于王文昭被皇上亲自掌过灯,那不管他乐意也好,不乐意也罢,终归是跟刘墨林相同被打上了皇派标签,撕不掉了。
朝会一开端气氛就不太对,雍正帝没说几句话,东亲王永信就忽然站出来提出了对立意见,一下子将皇上将在了那里:
“皇上方才说新政怎样怎样好,可臣等在奉天听到的却不是这样……新政已然好,那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对立?”
这时分便是检测众臣的时分了,王文昭也面对几个挑选,一是持续保持沉默,二是力挺雍正帝,三是改挺老八胤禩。
方才也提到了,不管他乐意也好,不乐意也罢,他都自带“皇派”标签。按理说,以他的性格,该持续保持沉默,但这种处理方式的后果,却是他承受不了的。
由于保持沉默,就像雍正帝过后说的那样,他挑选了袖手旁观。那今后的出息,基本是没戏了,再加上皇上曾有恩于自己,这样做,也会被同僚所不齿。就算是最终老八胤禩剩了,他自带“皇派”标签,也必定不会被人家重用,同样是出息无望。
这种状况,就算他改弦更张,及时“弃暗投明”也是无济于事,反而给世人落下个小人印象。
所以,他能挑选的只有一个,那便是力挺雍正帝,并尽可能的防备来自老八胤禩的打击。
但是,什么时分站出来挺雍正帝,也是十分考究的。在这一点上,王文昭不愧是状元,深思熟虑之后,采取了最稳妥,又最有成效的方法。
八、
当东亲王永信提出让雍正帝给个说法的时分,满朝大臣们,有很多是附和的,逼着雍正帝走了一圈,挨个数着哪个是自己的人。
也正在他不知道该怎样处理的时分,王文昭忽然就站了出来,跪在地上:
“皇上,臣有本要奏!”
方才也提到了,王文昭此刻现已成了清门户的领军人物,再加上之前他也对田文镜有所看法,所以他此刻站出来,雍正帝的第一印象是:
“你也要攻击田文镜?”
但王文昭半否定了这件事,之所以用了半否定这个词,咱们看他是这样回答的:
“是,臣对田文镜、对新法是有些看法,但臣现在说的不是这个!”
你看,他很聪明,由于作为在场许多官员中,最微乎其微的一位。他说的话随时都会被批驳,他这样说,一方面的确是心里话,另一方面也是打迷雾弹,让老八胤禩的人给他持续说话的时机。
假如他一开端就表态支撑田文镜的话,估计老九胤禟立刻就跳出来批驳了,他的目的还没到达,癫痫病就要提早发作了。
见雍正帝暗示他说下去,他立刻就回到,自己要参一个人:
“东亲王永信!”
王文昭不是傻子,刚刚雍正帝都在恶狠狠盯着老八胤禩看,他不会不知道这儿面的大BOSS是谁。但是,他为什么不等老八胤禩跳出来时,跟张廷玉相同力战群王,更能获取雍正帝感激和信赖呢?
九、
很简单啊,王文昭可不像张廷玉相同,手握先帝留的杀手锏,他作为一名微末小官,得考究个旱涝保收。
是啊,开罪暂时来的关外王爷,自己不至于丢命。但开罪了老八胤禩,如果他真就“逼宫”成功了,那自己小命不保啊。
而且,就其时的状况来看,雍正帝纷歧定能压得住老八胤禩他们,但是却可以压得住关外这些旗主王爷们:
“永信,你给朕坐下,王文昭你说!”
前面咱们也提到过,王文昭这人啊,一贯遵守规则,不太乐意变革。所以,他对清朝的律法很是通晓,也抓到了东亲王永信的几条小辫子。
一是,皇上召集大家来是讨论整理旗务事项的,你上来就干预政务,这不是越旨吗?
其次:
“东亲王虽然是世袭王爷,但也是臣子,一上来就接连向皇上逼问,毫无人臣之礼。圣人有成法在,朝廷有礼制在,请东亲王立刻向皇上谢罪!”
王文昭底子就不议论新政该不该推行,八王该不该议政的事,就揪着你有违礼制不松手。毕竟雍正帝是皇上这事,总不行置疑吧,就算八王议政成功了,他还是皇上。
俗话说,枪打出头鸟,东亲王永信被将在了这儿。若是他不供认雍正帝是皇上,那便是谋反,纵使老八胤禩也仅仅是想争夺更多的权利,也不敢谋反。若是供认雍正帝是皇上,那他可就成了那只鸟咯,命运也将把握到雍正帝手上。
十、
眼看东亲王永信没了脾气,雍正帝从头控制了形势,老九胤禟站了出来:
“王文昭,你挟制权乱政吗,皇上都说了,今日言者无罪,你凭什么指手画脚啊?还叫几位王爷不说话,你好大的口气啊你,你算什么东西啊你,充其量不过是咱们满人的一条狗啊!”
老九胤禟很聪明,他知道王文昭的缺点在哪,正所谓秀才遇到兵,有理说不清。他底子就不跟你讲道理,专门挑最难听的言语打击对方,让你斯文扫地,无言以对。
其实实际社会中,这种人很多,你跟他讲道理底子讲不清,他也知道自己讲不清。所以,只能一个劲问候你妈妈,激起你的愤恨,你一旦真生气了,那他就赢了。
老九胤禟这一番攻击,哪是王文昭能扛得住的:
“九爷,士可杀不行辱!”
王文昭说这句话的时分,现已使出了全身的力气,在做最终的挣扎。
可惜,老九胤禟可不计划放过他:
“呸!我就骂你了,狗狗狗……满人的一条狗!”
至此,王文昭的目的现已到达,再这样耗下去也于事无补,况且此刻的雍正帝已然是镇不住老九胤禟了。于是“嗷”一喉咙,嘴吐白沫,癫痫病发作,退出了战场。
是啊,皇上啊,我就说了几句公道话,就被骂的口吐白沫。你也看到了啊,我可不是他们一伙的,今后可得重用我!
至于老八胤禩他们,你看,我便是一条满人的狗,身上还有病,今后你们真掌权了,把我放走就行了。
至于,王文昭的癫痫病怎样就来的这么及时,你猜,是真的,还是假的?
所以说,为啥王文昭能当状元啊,人家长了一肚子心眼儿。相信经过了这件事,他的仕途也必将一片光明,至少不会像刘墨林相同,太扎眼,白送了性命。
股票杠杆5倍,石家庄配资公司,正规的实盘股票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