桥没断,但岛上的人心已经裂了。 俄军连续两天往赫尔松的科拉贝尔岛大桥上砸炸弹——第一天500公斤,第二天直接上3吨! 桥面炸出深坑,钢筋却倔强地撑着,小汽车还能排队过,但乌军士兵蹲在掩体里刷手机时,弹幕都在问:‘这桥还能活多久? ’仓库里的炮弹只够打一周,无人机电池还剩最后两箱。 俄军真要登陆吗? 问题是,他们连运兵的船都凑不齐一个连……”
钢筋没断但补给线快断了
3吨炸弹砸桥面:8月2日,俄军苏-34战机贴着第聂伯河俯冲,向科拉贝尔岛的公路桥投下第一枚500公斤级FAB-500滑翔炸弹。 桥面被炸出大洞,尘土裹着碎渣冲上天,但桥没垮,车辆还能缓慢通行。
岛上乌军刚松了口气,第二天更狠的来了——3吨重的FAB-3000巨型炸弹呼啸而下,精准砸中桥墩附近。 爆炸瞬间的冲击波把桥面钢板掀成麻花,附近居民楼的玻璃全震碎了。 烟散后,人们发现桥居然还立着,只是桥面彻底变形,卡车再也过不去,只剩小汽车能排队挤过。
这座公路桥是科拉贝尔岛通往赫尔松市区的唯一陆路通道。 岛上住着上千平民,还有乌军一个营级单位。 俄军炸桥意图直接:切断“生命线”。 岛上没农田没超市,粮食弹药全依赖外界运输。 公路桥半残后,物资车只能绕行30公里外的铁路桥,而铁路桥早被炸过,一天只能过两趟火车。
屋顶飞手、藏炮校园、快见底的仓库
“孤岛”乌军的绝望:科拉贝尔岛早被乌军改造成军事堡垒。 居民楼顶挤满无人机操作员,学校操场藏着机动迫击炮组,造船厂仓库里堆着反坦克导弹。 但俄军炸桥后,这些部署全成了“困兽之斗”。 一名乌军炮兵在社媒发视频:“电池只剩20块,只够无人机飞两天。 炮弹? 仓库清点完只够撑一周。 ”士兵们开始省电——夜间关闭热成像仪,用肉眼盯河面。
平民更艰难。 赫尔松市区已断水断电,但岛上居民还得往更远处逃。 一位母亲把最后两罐奶粉塞进背包,孩子追问:“桥坏了,爸爸还能回家吗? ”她没回答,拉着孩子挤上撤离卡车。 乌军指挥官默许平民离开:补给只够养活士兵,平民留下也是饿死。
俄军船不够,但“断粮”比登陆更致命
登陆疑云:乌军总参谋部紧急研判:俄军炸桥是为登陆做准备! 但情报部门很快泼冷水——左岸俄军的登陆艇不到10艘,勉强够载一个连。 就算强登成功,后续补给怎么办? 第聂伯河宽超1公里,运粮船过河就是活靶子。 去年乌军用“海马斯”炸断安东诺夫斯基大桥,俄军右岸两个师饿到吃马饲料,最后狼狈撤退。 同样剧情,俄军敢赌吗? 俄军目标其实更阴险。 科拉贝尔岛三面环水,夏季干旱让芦苇荡水位下降,部分区域能徒步涉水。 俄军派侦察组摸进岛西侧,发现乌军迫击炮阵地坐标后,立刻召唤苏-34投弹。 炸桥+火力封锁,比强登更高效。
乌军陷“慢性失血”俄军精准补刀
后勤绞杀战:岛上乌军被迫分兵死守桥头堡。 工兵连夜浇筑混凝土掩体,社交媒体放话“桥在人在”,实则暴露焦虑——弹药库见底后,士兵甚至拆掉反坦克导弹电池给无人机供电。 俄军则把炸弹当“闹钟”:每天炸一次桥,提醒乌军“你们快完了”。
后勤瘫痪的连锁反应远超预估:炮弹补给周期从24小时拉长到72小时;伤员后送需绕行沼泽地,死亡率飙升30%;防空导弹车因缺燃油无法机动,被俄军X-31反辐射导弹定点清除。
断桥背后的“无声屠杀”
平民炼狱:桥梁损毁后,赫尔松人道危机雪上加霜。 国际红十字会报告称,当地医疗物资仅够维持两周。 一名糖尿病老人因胰岛素断供陷入昏迷,救护车却困在绕行路上。 俄军无人机还在公路沿线狩猎,居民骑自行车运粮被FPV无人机追炸,幸存者哭喊:“过桥像在死神指尖跳舞! ”
乌军被逼出狠招:用渔船夜间偷运电池。 但俄军热成像仪下,渔船如萤火虫般显眼。 8月4日凌晨,三艘渔船遭“柳叶刀”无人机撞毁,12箱电池沉入河底。
股票杠杆5倍,石家庄配资公司,正规的实盘股票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