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两年,印尼空军的战机清单几乎把全球主流机型“集齐”:42架阵风分三批签约推进、与美国就24架F-15EX保持谈判、同时公开评估中国歼10C/CE,甚至与土耳其签下48架KAAN的政府间框架与实施合同。
9月22日,印尼国防部发言人弗雷加·韦纳斯·因基里旺准将再次确认,空军“仍在评估至少42架J-10C”的可行性,但合同金额与交付时间表“尚未讨论”,显示距离拍板尚有距离。
这一“回看歼10”的转向,为何发生在阵风、F-15与KAAN并行的当口?更关键的是,中国会不会点头放行?这背后是战力平衡、产业合作与地缘政治三本账的交叉题。
一、战术与时间:阵风锁定中长期,歼10CE被当作“速度解”
从时间维度看,印尼阵风项目稳步推进但交付不快:空军参谋长哈尔佐诺已多次对外表示,首批3架将在2026年2—3月到达,年内完成首批6架入列;全部42架预计分批交付至2030年代中期。
同期,印尼对24架F-15EX(印尼称F-15ID/EK)的谈判仍停留在政府审批与资金统筹阶段,波音与雅加达方面今年春季还在“推进夏季达成政府间协议”的目标,但国防部也承认该案“需要6—7年周期”。
这意味着,阵风与F-15更多对应的是2030年前后的中长期制空与打击能力。
相比之下,印尼之所以“重提”J-10C/CE,很大程度是冲着“尽快形成规模”的变量——印尼官方与路透均证实,雅加达确已就J-10进行评估;如果采用现役机型转产或腾挪产能的方案,理论上可在短期补齐战斗机数量缺口。
对一个要在未来十年逐步退出现役的F-16A/B、苏-27/30与霍克机队的国家而言,“速度”本身就是战力。
当然,“速度解”并不等于“压倒性性能解”。
公开资料显示,歼10C配套AESA雷达与数据链,能挂载国产中远程空空导弹;但出口型PL-15E的公开射程为约145公里,而非坊间流传的“200公里精准击杀”。
若无预警机、远程数据链与稳健电磁对抗支撑,极远距拦射的成功率并不会“神奇提升”。
因此,印尼若想把“中远距拒止”做成体系作战,仍需把机队和感知/指挥节点一体规划,而不仅是“多买几批导弹”。
二、产业与成本:33亿美元只是推算,印尼更在意“整包方案”
关于“42架歼10CE约33亿美元”的数字,更多来自对第三国成交的折算。
巴基斯坦采购J-10CE及配套武器的媒体估算曾出现“单机8000万美元级”的说法,但不同批次、含弹药与保障深度、训练与改装范围差异极大,难以简单外推到印尼。
更重要的是,印尼在几条战斗机主线上都把“本地化与产业回报”写进条件:波音公开承诺一旦成约,将实现“85%本地内容与抵消”;土耳其KAAN协议也明确联合生产、技术转移与在印尼建立产能的设想。
对雅加达而言,谁能拿出“整包方案”——覆盖训练、维护、融资、联合生产与产业链嵌入——谁就更接近签字。
单比价格并非胜负手。
从现金流与节奏看,阵风的三阶段合同(6+18+18)本身就体现了印尼财政的“切块”策略;F-15EX若转入政府间协议,同样可能按多年期消化;KAAN则是“十年交付+本地建厂”的产业型项目。
歼10CE若要在这张盘面中胜出,需要在融资安排、设施升级、弹药后勤与本地工业合作上拿出可比甚至更优的方案,并让空军相信“短期能提速,长期能省心”。
换言之,“性价比”不仅是飞机的性价比,更是“全寿命周期成本+作战体系搭积木”的性价比。
三、地缘与许可:中国会不会答应,取决于“稳定—收益—外溢”的平衡
外界最关心的问题,是“中方会不会点头”。
现实上,军贸审批从来不是“只看买卖双方”。
印尼若一次性采购42架歼10CE,并配齐中远距弹药,确会改变东南亚空中力量的局部态势,周边国家势必跟进升级。
对中国而言,必须在三点上找到平衡。
第一是稳定性。
印尼的对外采购坚持“多元平衡”,既买法制、又谈美制、还签土制,目的是不“押宝”单一阵营。
这种策略对北京既是机会也是约束——机会在于产业链合作与影响力“外海支点化”,约束在于印尼不会把体系指挥、战场感知与电子战核心全权交给任何一方。
换句话说,即便批准导弹出口,真正“200公里外一发入魂”的作战效果,很难在非联盟关系中完全复刻。
印尼方面也明确评估“J-10C如何契合其‘努山达拉三叉戟’愿景”。
第二是收益性。
若将歼10CE视为“快速填空+产业合作”的组合包,短期的规模订单与中期的本地保障中心建设,确实有助于巩固中国在东南亚的航空军贸版图。
路透与印尼官媒均提到,雅加达与北京的沟通“不止飞机”,还涉及舰艇与后勤。
若能把航空、海上与岸基感知节点一起打包,收益不止在单一机型。
问题在于,阵风与KAAN也在“捆绑生态”,竞争并不轻松。
第三是外溢风险。
对任何远程空空导弹出口,供方都会做“降配+可控”处理;公开信息显示,PL-15E的射程参数与抗干扰能力较国内版有限。
对中国而言,这既是技术保全,也是对地区稳定的“阀门”。
因此,即便中国点头,实际批准的“弹药型谱+配额+升级路径”也会谨慎设定,未必与坊间“满配包”一致。
综合三本账,可以给出相对稳妥的判断。
其一,印尼确实在严肃评估采购歼10C/CE的选项,但目前尚无签约与交付时间表;其二,“33亿美元买42架”的数字只能视作媒体按他国案例的粗略测算,真实价格取决于弹药、保障、培训与本地化深度;
其三,中国“原则性同意”的概率不能排除,但更可能是在“适度规模+降配弹药+配套培训”的组合下,以避免对周边造成过度刺激;其四,从印尼全盘布局看,阵风负责中长期“骨干”,F-15EX若成则补齐远程打击与高载荷任务,KAAN押注2030年代后段的高端平台,歼10CE若入局,则承担“快速形成规模+与本地工业绑定”的战术角色。
至于那句“放弃又后悔了”,更像媒体的戏剧化表达——现实是印尼在多案并行、择优组合,既要“够用得快”,又要“长期能打”,这才是它真正的筹码与焦虑所在。
股票杠杆5倍,石家庄配资公司,正规的实盘股票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